-
全部产品热门预约引导互联网医院智能终端便民服务疫情防控支付对账数据智能支撑平台
院内终端系统HOT
导诊导航终端
基于人工智能和顶级室内定位技术,为患者提供导诊和导航一站式服务
门诊预检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诊前预检体征自助测量和智能分析
门诊/住院自助服务终端
到院患者自助操作智能终端,实现就医过程中的业务操作,提升就医体验,提高就医效率。
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门急诊、医技及药房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桌面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桌面端自助服务和签到
诊间壁挂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诊间的自助结算、预约挂号,签到等就诊中的自助服务
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
电子化管理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通行证,减少人员聚集与接触,减少院内感染可能性
线上服务系统HOT
就医服务系统
提供移动端预约挂号、缴费、查报告单、体检预约等服务
互联网诊疗系统
提供在线咨询、复诊、处方和检查检验单线上申请等全链路互联网诊疗系统
药品配送系统
线上线下全平台药品配送,查询,发货系统
统一支付对账HOT
统一支付平台
集主流支付渠道支持,优化支付环节,覆盖医疗卫生支付场景
统一对账平台
一站式集中对账服务于一体,提高医院对账效率
支付监控平台
线上线下支付就诊全流程监控系统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覆盖患者就医签到、挂号、缴费等全流程的刷脸就医
门诊预缴账户管理系统
区域化门诊预缴金管理,真正实现患者区域就诊一卡通
住院预交账户管理系统
系统提供住院预交金充值、出院结算服务。让患者安心住院看病,满意出院
医联体云平台HOT
电子居民健康卡平台
提供电子居民健康卡申领使用等服务
远程医疗平台
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系统
协作医院上下转诊,实现信息互通
家庭医生服务系统
线上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统一管理
社区健康管理自助服务
统一测量管理社区健康服务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系统
基于四大资源库实时汇聚不同生命阶段的数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务
导航导诊
智能导诊系统
智能询问患者症状,为患者预约挂号科室,解决患者盲目就医问题
院内导航系统
基于室内定位技术,向患者提供和就诊流程相结合的路径规划及导航服务
就医助手系统
基于就医信息知识库,支持患者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诊前、诊中及诊后的就医相关信息资讯。
智慧分诊
门诊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门诊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医技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检验检查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药房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中西药房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体检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体检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统一预约
门诊资源预约管理系统
门诊医疗资源全预约,结合线上线下,数据动态分析
医技资源预约管理系统
智能算法优化检查资源分配,实现分时段预约。
就医服务
就医服务系统
提供移动端预约挂号、缴费、查报告单等服务
互联网诊疗系统
提供在线咨询、复诊、处方和检查检验单线上申请等全链路互联网诊疗服务
药品配送系统
线上线下全平台药品配送、查询、发货、跟踪系统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系统
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系统
协作医院上下转诊,患者诊疗无缝衔接
家庭医生服务系统
连接社区服务,实现线上家庭医生签约
智能医疗终端
导诊导航终端
基于人工智能和顶级室内定位技术,为患者提供导诊和导航一站式服务。
门诊/住院自助服务终端
门诊大厅的患者自助操作终端系统,进行就医前与就医过程中的自助服务
诊间壁挂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诊间的自助结算、预约挂号,签到等就诊中的自助服务
桌面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桌面端自助服务和签到
智慧病房服务终端
智能物联网终端,住院体验升级,管理效率化
智能宣教终端
医疗常识和政策、紧急通知、药品项目价格公示、医院特色科室介绍、排班或名医专家简介、欢迎参观指导的标语等宣教类的投放
健康医疗终端
门诊预检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门诊体征自助测量和智能分析
社区健康管理自助服务终端
社区多功能自助体征检测,数据智能分析,方便快捷
健康零售自助服务终端
新零售与医疗自助服务结合,创造新的火花
智能体征参数采集系统
提供便携式设备,一站式采集、数据分析、上传医生、查看历史报表等服务
便利服务
患者便利服务管理平台
院内便民服务统一配置,实现患者停车、订餐、护工、志愿者集中管理服务
问卷调查系统
在提供问卷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判断,风险预测,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支持自由嵌入就诊流程。
医疗服务
窗口交互服务终端系统
全功能医院窗口,对接便捷,交互新颖,操作方便
诊后患者随访管理平台
结合智能AI分发,实现诊后医院随访管理
疫情防控
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
电子化管理陪护证,减少人员聚集与接触
自助核酸检测预约系统
疫情期间,核酸检测自助开单
无接触自助终端系统
无接触使用医疗自助服务全功能,安全可靠
智能患者识别防控系统
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分区人流量管控,体温筛查预警和数据上报服务
支付对账
统一支付平台
医疗支付全场景就医模式下的支付管理平台
统一对账平台
一站式集中对账服务平台
支付监控平台
全场景全流程支付行为监控平台
生物识别
人脸识别终端
覆盖患者就医全流程的刷脸系统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覆盖患者就医全流程的刷脸平台
账户管理
门诊预缴账户管理系统
区域化门诊预缴金管理,打通医院卫健委银行,将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实现患者区域就诊一卡通
住院预交账户管理系统
提供一站式住院预交金充值,实现区域诊疗一体化,使出院结算服务一体化,便捷化
数据分析
医疗数据大屏系统
基于数据中心,结合医院医疗场景构建实时运营数据监控大屏
数据决策分析系统
围绕医疗服务、医疗收入、医疗效率、医疗资源、四大医疗版块制定数据看板
数据应用
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系统
有效汇集和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支持授权查看院外电子病历信息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系统
基于四大资源库实时汇聚不同生命阶段的数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务
信用分管理平台系统
通过信用分机制规范平台用户的预约行为,避免号源资源的浪费
集成平台
统一接口集成开放平台
接口对接帮助文档、热门接入问题答疑
支撑系统
统一卡管理系统
统一管理账户、就诊实体卡和虚拟卡介质
电子居民健康卡平台
对接各省和微信卡管系统,统一发放电子健康卡
运维监控平台
结合数据统计多维监控报警,支撑售后运维管理
医院信息发布管控平台
支持线上线下多种宣教方式,满足更精细的投放需求
智能硬件管理系统
统一管理各类智能硬件终端,一键配置,方便快捷
中国这十年丨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进展与成效
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第16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融合落地,加快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发展,为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横向上,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了跨部门“大数据”共享机制,并依托国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等数据枢纽实现跨部门数据应用。纵向上,向各地及时分发多部门比对形成的风险人员数据,为各地开展“网格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做到“四早”“四清”。
二是规范健康码管理,助力复工达产。为规范健康码管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健康码的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各地健康码规范赋码、及时转码、守住安全底线。推动实现确诊无症状感染者、疫情风险等级、核酸检测结果、抗体检测结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等健康码相关核心基础数据全国统一共享。经过不断努力,已实现全国一省一码,赋码数据全国共享,便利群众安全有序出行,助力复工达产。
三是深化线上服务,保障公众的就医需求。全行业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成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工具箱和途径。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的优势,在保障患者特殊时期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开辟了线上抗疫的“第二战场”。

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县建立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各地建立健全了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
总的来看,全民健康信息化效果正在显现,目前部分区域、部分医院和医联体在实现了互通共享基础上,以应用为导向,逐步实现全国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既非常必要也具备可行性。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复杂性、服务流程的多样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应该说仍然还是一个有待攻克的难题。我国目前仍处在探索发展、摸索经验的关键时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全国31个省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987项,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北京、山东、海南等12个省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提升基层医生服务能力。安徽应用智医助理系统,提供常见病辅助诊疗、医嘱和门诊病历质控、慢病个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来已覆盖全省169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疗2.8亿余次,基层高血压控制率达到69.3%,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二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浙江通过提供自助结算、诊间结算、移动终端结算等智慧结算方式,方便患者结算费用,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9.1%,提升了患者就医便捷性。上海应用精准预约和智能预问诊系统,三级医院平均候诊排队时间低于30分钟,初步实现“候诊即就诊”。
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北医三院在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智能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核、不合理处方拦截等功能,1年来审核处方30多万张,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安全和质量。
四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浙江省的浙江医院应用智能重症医学辅助决策系统,1年来使用1600余次,重症患者评估准确率达到100%,脓毒症预测准确率89%,死亡风险预测准确率93%。上海瑞金医院集成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制智能监测床,有效监测患者行为状态,无感获取患者呼吸、脉搏、心电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提醒预警,2年来已监测住院患者1.33万例,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率下降50%。
五是提升患者康复效率。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山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应用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改善或恢复四肢运动功能,1年来治疗患者3万余例,有效提高康复治疗针对性,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六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福建省立医院应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集口腔门诊病历和超声检查结果,大大减轻了医生病历书写时间。
七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上海应用人工智能搜救机器犬,实现地震、火灾等应急救援现场的地形勘探、生命搜救和医疗急救物资配送,指导现场医生救治和急救资源部署调度,提升应急救援的处置能力。

在医疗服务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关注老年人群看病就医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数字鸿沟”问题,始终注意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过程中给予解决。一方面,要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推动数字健康产品易用好用。另一方面,对于确实不能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保留必要传统渠道。
基于这些考虑,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便民惠民行动中,明确就适老化问题作出安排:一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方式“两条腿”走路。既要实现线上服务便捷化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更要注重线下服务人性化,合理保留传统服务窗口,让老年人等群体感受到细致适宜的服务。二是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办理一些信息化服务的渠道,比如挂号,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同时,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同时,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三是进一步优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相关技术与服务流程,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最大努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不断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持续优化创新、改善服务,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成效。
远图作为城市健康大脑和智慧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依托互联网5G等技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手段,实现患者在门诊流程中预约、挂号、门诊、取药、缴费与结算等系列环节的全流程优化服务,构建起了更加丰富便捷的服务应用和更广泛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为1000+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领先的智慧服务解决方案。面对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要求,远图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化、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应用效果等方面夯实医院信息化建设,打造区域内无边界、无围墙的诊疗新模式,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远图城市健康大脑3.0已落地青岛、宜宾、陇南、新乡等多个城市。
疫情期间,远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医疗信息化技术,坚守在抗疫的“第二战场”,高效安全、科学有力地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数十封感谢信。
面对老年人的新型“就医难”,远图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老年患者就医新模式、新路径,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行为习惯和特殊需求,不断推进智慧医院软硬件及服务流程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信息化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插上了数字技术的“翅膀”,远图坚持以科技赋能手段,优化改造就医流程,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未来,远图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部署,为人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