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产品热门预约引导互联网医院智能终端便民服务疫情防控支付对账数据智能支撑平台
院内终端系统HOT
导诊导航终端
基于人工智能和顶级室内定位技术,为患者提供导诊和导航一站式服务
门诊预检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诊前预检体征自助测量和智能分析
门诊/住院自助服务终端
到院患者自助操作智能终端,实现就医过程中的业务操作,提升就医体验,提高就医效率。
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门急诊、医技及药房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桌面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桌面端自助服务和签到
诊间壁挂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诊间的自助结算、预约挂号,签到等就诊中的自助服务
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
电子化管理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通行证,减少人员聚集与接触,减少院内感染可能性
线上服务系统HOT
就医服务系统
提供移动端预约挂号、缴费、查报告单、体检预约等服务
互联网诊疗系统
提供在线咨询、复诊、处方和检查检验单线上申请等全链路互联网诊疗系统
药品配送系统
线上线下全平台药品配送,查询,发货系统
统一支付对账HOT
统一支付平台
集主流支付渠道支持,优化支付环节,覆盖医疗卫生支付场景
统一对账平台
一站式集中对账服务于一体,提高医院对账效率
支付监控平台
线上线下支付就诊全流程监控系统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覆盖患者就医签到、挂号、缴费等全流程的刷脸就医
门诊预缴账户管理系统
区域化门诊预缴金管理,真正实现患者区域就诊一卡通
住院预交账户管理系统
系统提供住院预交金充值、出院结算服务。让患者安心住院看病,满意出院
医联体云平台HOT
电子居民健康卡平台
提供电子居民健康卡申领使用等服务
远程医疗平台
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系统
协作医院上下转诊,实现信息互通
家庭医生服务系统
线上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统一管理
社区健康管理自助服务
统一测量管理社区健康服务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系统
基于四大资源库实时汇聚不同生命阶段的数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务
导航导诊
智能导诊系统
智能询问患者症状,为患者预约挂号科室,解决患者盲目就医问题
院内导航系统
基于室内定位技术,向患者提供和就诊流程相结合的路径规划及导航服务
就医助手系统
基于就医信息知识库,支持患者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诊前、诊中及诊后的就医相关信息资讯。
智慧分诊
门诊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门诊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医技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检验检查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药房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中西药房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体检智慧分诊系统
智能终端设备和分诊软件系统相配合,帮助医院在体检进行排队叫号服务
统一预约
门诊资源预约管理系统
门诊医疗资源全预约,结合线上线下,数据动态分析
医技资源预约管理系统
智能算法优化检查资源分配,实现分时段预约。
就医服务
就医服务系统
提供移动端预约挂号、缴费、查报告单等服务
互联网诊疗系统
提供在线咨询、复诊、处方和检查检验单线上申请等全链路互联网诊疗服务
药品配送系统
线上线下全平台药品配送、查询、发货、跟踪系统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系统
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系统
协作医院上下转诊,患者诊疗无缝衔接
家庭医生服务系统
连接社区服务,实现线上家庭医生签约
智能医疗终端
导诊导航终端
基于人工智能和顶级室内定位技术,为患者提供导诊和导航一站式服务。
门诊/住院自助服务终端
门诊大厅的患者自助操作终端系统,进行就医前与就医过程中的自助服务
诊间壁挂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诊间的自助结算、预约挂号,签到等就诊中的自助服务
桌面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桌面端自助服务和签到
智慧病房服务终端
智能物联网终端,住院体验升级,管理效率化
智能宣教终端
医疗常识和政策、紧急通知、药品项目价格公示、医院特色科室介绍、排班或名医专家简介、欢迎参观指导的标语等宣教类的投放
健康医疗终端
门诊预检自助服务终端
用于门诊体征自助测量和智能分析
社区健康管理自助服务终端
社区多功能自助体征检测,数据智能分析,方便快捷
健康零售自助服务终端
新零售与医疗自助服务结合,创造新的火花
智能体征参数采集系统
提供便携式设备,一站式采集、数据分析、上传医生、查看历史报表等服务
便利服务
患者便利服务管理平台
院内便民服务统一配置,实现患者停车、订餐、护工、志愿者集中管理服务
问卷调查系统
在提供问卷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判断,风险预测,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支持自由嵌入就诊流程。
医疗服务
窗口交互服务终端系统
全功能医院窗口,对接便捷,交互新颖,操作方便
诊后患者随访管理平台
结合智能AI分发,实现诊后医院随访管理
疫情防控
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
电子化管理陪护证,减少人员聚集与接触
自助核酸检测预约系统
疫情期间,核酸检测自助开单
无接触自助终端系统
无接触使用医疗自助服务全功能,安全可靠
智能患者识别防控系统
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分区人流量管控,体温筛查预警和数据上报服务
支付对账
统一支付平台
医疗支付全场景就医模式下的支付管理平台
统一对账平台
一站式集中对账服务平台
支付监控平台
全场景全流程支付行为监控平台
生物识别
人脸识别终端
覆盖患者就医全流程的刷脸系统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覆盖患者就医全流程的刷脸平台
账户管理
门诊预缴账户管理系统
区域化门诊预缴金管理,打通医院卫健委银行,将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实现患者区域就诊一卡通
住院预交账户管理系统
提供一站式住院预交金充值,实现区域诊疗一体化,使出院结算服务一体化,便捷化
数据分析
医疗数据大屏系统
基于数据中心,结合医院医疗场景构建实时运营数据监控大屏
数据决策分析系统
围绕医疗服务、医疗收入、医疗效率、医疗资源、四大医疗版块制定数据看板
数据应用
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系统
有效汇集和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支持授权查看院外电子病历信息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系统
基于四大资源库实时汇聚不同生命阶段的数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务
信用分管理平台系统
通过信用分机制规范平台用户的预约行为,避免号源资源的浪费
集成平台
统一接口集成开放平台
接口对接帮助文档、热门接入问题答疑
支撑系统
统一卡管理系统
统一管理账户、就诊实体卡和虚拟卡介质
电子居民健康卡平台
对接各省和微信卡管系统,统一发放电子健康卡
运维监控平台
结合数据统计多维监控报警,支撑售后运维管理
医院信息发布管控平台
支持线上线下多种宣教方式,满足更精细的投放需求
智能硬件管理系统
统一管理各类智能硬件终端,一键配置,方便快捷
关注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的通知
近日,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了《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对中医医院的信息化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规范》(2024版)突出“共享、互联、标准、安全、高效”的要求和中医药特色应用,强调电子病历应覆盖所有诊疗环节。中医医院应为患者提供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中医药特色服务。
《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
中医医院是中医药事业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内涵不断变化、丰富,为更好地促进、规范和指导中医医院加强建设,提高信息与数字化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以下简称《规范》(2011版))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以下简称《规范》(2024版)》)。
一、修订背景
《规范》(2011版)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技术路径,为加强建设提供了指引和参考,极大提升了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规范》(2011版)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更好适应信息与数字化新形势新要求,提高《规范》的科学性、适用性,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规范》(2011版)进行了修订。
二、修订定位及主要考虑
《规范》(2024版)立足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现状和实际,基于新政策、新标准、新技术、新业务,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建立健全信息与数字化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一是强调合规、安全、可持续性,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信息与数字化、卫生健康及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二是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以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塑管理与服务模式。三是强化信息与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内涵发展,《规范》(2024版)突出“共享、互联、标准、安全、高效”的要求和中医药特色应用,融入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医院业务、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为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管理、应用、运维和评价提供指导。
三、主要修订内容
修订后的《规范》(2024版)共10章,82条,部分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总则
明确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的目标、原则,阐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数据要素、网络信息安全等与中医药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智慧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中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融合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结合中医医院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以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塑管理与服务模式,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持续推动医院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中医药特色鲜明、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安全高效、信息互通共享的智慧中医医院。
第四条 中医医院应当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深化医疗业务智能应用,重塑患者服务体系,优化诊疗流程,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实现业务管理一体化、临床科研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创新中医医院医疗服务与管理模式,提升中医医院智慧化水平。
第五条 中医医院应当积极推进互联网中医医院、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持续推进“互联网+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
第六条 中医医院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医疗联合体的支撑作用,对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强化中医药特色应用和业务功能集成,推进医疗联合体实现协同管理,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和中医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与信息共享,实现医疗联合体内信息互通共享。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应当以数据应用为导向,坚持价值引领、基础先行、稳步推进、融合创新、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推动中医药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中医医院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第八条 中医医院应当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履行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义务,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健康医疗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强化中医医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
第十条 本规范适用于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
第二章:机构人员
建立中医医院网络安全和与信息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要求,优化人员、岗位规范要求。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应当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书记或院长、分管副院长、信息管理与技术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应当设立信息管理与技术部门(医院一级职能部门)。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应当按开放床位与人员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0:1.5合理配备专职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开设互联网中医医院以及有第三方技术服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情况下酌情增减。
第三章:规划与管理
突出整体规划与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要求,强化信息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考核,增加信息化服务外包、互联网中医医院等规范内容。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应当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医院信息化长期规划、年度计划、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计划,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要求。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应当将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经费列入医院年度预算,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应当加强信息化工作考核管理,建立信息化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形式、周期和方法。
第四章 基础设施
修订技术更新迭代的相关内容,增加信息化机房、容灾备份、虚拟化、互联网及远程医疗、服务器存储托管租用等规范内容。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一般包括机房基础、服务器、存储、网络与安全设备、终端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基础软件、客户端、其他辅助设施等。基础设施应当选用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先进技术,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高效性,做到安全适用、节能环保。鼓励发展绿色智能终端、绿色信息网络等,推进绿色化发展。
第五章: 信息平台与业务应用
增加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区域协同、应用功能等规范内容。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应当开展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实现医院内部和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注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强对“算力”“算法”资源的利用。
第三十五条 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以中医电子病历的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为基础,连接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平台,是医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的基础和载体,是跨机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的重要环节。
第三十七条 中医医院信息平台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业务及数据服务、数据访问与存储、业务协同基础、服务接入与管控、医院门户。
第三十九条 中医医院应当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突出中医药特色应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
——实现诊疗服务环节全覆盖:将电子病历数字化向门诊、药学、护理、麻醉手术、影像、检验、病理以及中医药特色治疗等诊疗环节拓展,全面提升临床诊疗工作的数字化程度,实现电子病历数字化诊疗服务环节全覆盖。
——提供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将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用药指南等嵌入信息系统,提高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
——改善医疗服务体验:推进便捷就医服务,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为患者提供线上预约、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
——强化诊疗行为监管:开发并应用数字化评判工具,分析判断诊疗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技术规范、用药指南等要求。
——加强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利用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效果和效率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建立质量控制数字化指标体系,确立质控节点和方法,实施全程、实时、全面医疗质量控制。
——大力推进中医药特色应用:强化中医药特色治疗过程与质量的智慧化管理和控制,持续提升中医药特色治疗疗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中医药特色服务。
——促进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推进远程监测、远程指导、健康教育,允许医师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开具处方,药师在线审核处方及药品配送等。
——推进系统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基于平台的整体统一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院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中医医院,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互联互通。
第四十条 中医医院业务应用系统应当参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及中医医院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标准规范开展建设。
第四十一条 中医医院业务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点:便民服务、医疗服务、医疗管理、医疗协同、运营管理、科研管理、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
第四十二条 中医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和设置互联网医院应当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六章:标准与评测
明确标准的制定、应用、宣贯和基于标准的测评等规范内容。
第四十三条 中医医院信息标准建设与应用应当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按照标准先行、规范有序、统一共享、开放融合的基本要求,制定标准应用实施方案,积极采用国家、行业、地方信息标准,鼓励应用中医药信息团体标准。鼓励少数民族医医院根据自身条件应用相关标准。
第四十六条 中医医院应当积极参加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及实际应用效果评价,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三级医院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及以上水平,二级医院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三级及以上水平。少数民族医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第四十七条 中医医院应当持续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中医医院应当积极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分级评估并达到相关要求。
......
完整政策及解读原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的通知
部门远图案例